
- 永遠的思念(10月24日)
- 留住那段歷史(10月09日)
- 他說 — 為老區再拼搏一把(09月26日)
- 黑茶山下那片烈士家園……(09月25日)
- 永遠懷念晉綏老前輩莊靜阿姨(09月23日)
- 做好紅色基因的傳承和傳播(09月18日)
- 今日捐贈為傳承(09月05日)
- 銘記紅色歷史 傳承英烈精神——興縣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08月22日)
- 有一種愛心叫情懷(08月10日)
- 收到一份回報家鄉的愛(08月09日)
《戰地紅花七月開》——初創篇(五--7)
發布日期:2019-08-07 15:44 來源: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作者:《戰地紅花七月開》編
告別延安返晉綏前
1941年11月,晉西區黨委向延安發來電報,要“七月劇團”回前方。接命令后,經中宣部和魯藝、都藝兩校同意,原劇團大部分成員均離開學校,便集中在橋兒溝的后溝土窯洞里住下,進行了緊張排練,準備返回前方后向晉西分局和廣大軍民作匯報演出。
由丁之負責排出了眉戶劇《十二把鐮))》;由張本寬用山西梆子排出了《打漁殺家》(孔慶華飾肖恩,呂光飾肖桂英,郭軍飾丁郎)和《反徐州》(張翔飾徐達,孫成明飾花云)以及《轅門射戟》(焦仁昌飾呂布)等戲劇。
同時,為體現學習成績的多樣化,年輕演員們早晨一起床就吊嗓子、練聲,由張翔指揮排練《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等合唱樂曲,由于女聲少,以男童聲代替女低音演唱四部合唱。并將男女小鬼編成舞蹈組,由杜天文任組長,午蹈指導白潔(女)負責舞蹈訓練。在此基礎上,還排演了歌舞劇《小八路》與《治病》。
12月,在延安民眾劇團及魯藝平劇團的幫助下,先后在陜甘寧邊區禮堂、八路軍大禮堂、延安新市場舞臺等處,為中央機關、各院校師生和延安人民進行匯報告別演出。當時張稼夫同志正在延安新華農場養病,他陪著中央領導同志來看戲。在八路軍禮堂演出時,毛主席、朱總司令、續范亭(晉綏行署主任)等都來看戲。而演職人員卻爭先恐后地要看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在臺上已經化好妝的演員,不能出來了,急得不得了,沒有化妝的演員和不參加演出的同志,都擠到臺前瞻仰自己的領袖。張清人最機靈,一下就擠到毛主席身邊,掏出他學習用的小本子,雙手捧給毛主席,請主席寫幾個字。毛主席微笑著問他:“在那里學習?”張清人回答說:“在部藝學習完了,馬上要回前方了。”毛主席點了點頭,在他的小本本上寫下了“勝利”二字,并簽署毛澤東三字。張清人高興極了,后邊的人再要上前請主席簽字時,被警衛人員擋住了,他們說,毛主席太累了,請大家看戲吧!
演出以后,朱總司令的秘書趙品三特邀郭沬林、呂光二人到桃園家里作客,并轉達了總司令對劇團演出的鼓勵與慰問。
在新市場連演三日,觀看的群眾還是擁擠不堪,無法維持秩序,因此又采取了公開賣戲票的方式。觀眾仍然非常踴躍。這是七月劇團首次賣戲票。因為有了一筆收入,大家也想改善一下到延安來一年來多始終和小米、蘿卜為伴的清苦生活,于是演出期間,就在新市場飯館包飯,吃得自然不錯,給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延安名菜“三不沾”。
別離延安前,七月劇團還和延安民眾劇團舉行了幾次座談和聯歡,柯仲平團長對“七月”非常熱情,并寄與厚望,志同道合,建立起革命的友誼,他還送給了“七月”不少劇本資料。延安女大學生丁立和王堅也主動加入七月劇團,隨同返回晉綏。
資料來源:《戰地紅花七月開》 成都出版社出版
本站編輯:杜 瑞
主辦: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晉ICP備15001143號-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院國投財富廣場4號樓313/314 郵編:100073 電話:010-63395639/63395661 郵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