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wrqnm"><strike id="wrqnm"></strike></table>
    <acronym id="wrqnm"><strong id="wrqnm"></strong></acronym>
  • <tr id="wrqnm"></tr>
  • <pre id="wrqnm"><label id="wrqnm"><menu id="wrqnm"></menu></label></pre>
    <acronym id="wrqnm"></acronym><pre id="wrqnm"></pre>

      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走進晉綏 » 紅色興縣 »

      繪就脫貧攻堅新畫卷

      發布日期:2019-10-28 10:52    來源:興縣新聞網    作者:白旭平
          黃澄澄的谷穗、紅彤彤的高粱漫過千溝萬壑,移民新村中,整齊劃一的兩層小院、明亮的太陽能路燈、寬闊的健身廣場熠熠生輝,一條條“四好農村路” 蜿蜒在綠水青山間,為大山深處的百姓打開了“綠色通道”,讓綠水青山逐漸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金秋時節,行走在興縣,處處生機盎然,滿目朝氣蓬勃,所到之處,一幅幅高質量脫貧的幸福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奏響產業發展強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如期實現脫貧摘帽……近年來,興縣兒女牢記使命、不負重托,憑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滴水穿石、永不懈怠的韌勁,共赴這場時代大考,在脫貧攻堅中,不斷攀登高度、刷新速度。
        以紅色打底,繪就老區脫貧底色
        巍巍呂梁山層巒疊嶂,地處呂梁山深處的興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基礎差、底子薄、發展嚴重滯后。2014年,全縣建檔立卡識別出貧困村296個,貧困人口32246戶103945人,2014年底農業戶籍總人口265561人,貧困發生率為39.1%。
        作為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在革命戰爭年代,興縣曾承擔著保衛延安的使命,中國共產黨從這里走向西柏坡,建立新中國,興縣,底色是紅色的。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興縣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弘揚呂梁精神,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利用“紅”的底色,繪就“綠色”發展篇章。
          “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 站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英雄雕塑前,興縣,發出向貧困宣戰的最強音:在認真貫徹習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省、市脫貧攻堅工作安排部署下,興縣著力構建產業、就業“兩個支撐”,筑牢群眾“兩不愁”根基;著力強化教育、醫療、社會兜底“三個保障”,破解貧困群眾民生難題;著力推進易地搬遷、生態建設、光伏扶貧、貧困村提升“四大工程”,夯實群眾穩定脫貧基礎;著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推進“一縣一策”落地見效、推進“1+3”社會扶貧行動、創新金融扶貧模式、完善防控返貧機制“五項改革”,切實增強農村發展后勁與活力;著力完善黨建引領、幫扶責任、工作推進、資金投入、社會幫扶、作風建設“六項機制”,凝聚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脫貧攻堅中,興縣思路越來越清晰,特色越來越顯著,截至2019年4月,累計退出195個村,減貧22752戶6645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了7.2%。到2020年,興縣擬再退出90個貧困村、減貧17400人,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以產業為基,探索穩定脫貧特色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培育產業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興縣緊抓發展產業這個核心,根據縣域比較優勢,確立了“222+N”的產業發展思路,“222”即農民人均2畝小雜糧、2畝經濟林、2畝中藥材;“N”,即種植、養殖、庭院經濟、鄉村旅游等產業,讓扶貧由“輸血”變為“造血”,從根本上確保脫貧效果持續穩定。
         在康寧鎮花子村大草灣大棚種植基地,第一書記劉磊和扶貧工作隊員李亞軍正帶領村里的百姓察看櫻桃、葡萄的長勢。他們欣喜地告訴記者:“想不到這樣高端的水果也能在咱的黃土地上發了芽,僅僅一年多時間,47棚櫻桃已經可以掛果,明年,大家的錢袋子一定會更鼓!”
        如此足的底氣,正是源自于特色產業構筑起的新支撐。2018年,花子村支部決定成立花子村經濟發展合作總社,經過省農科院專家實地考察,決定在棚內種植櫻桃、葡萄等高價值經濟林果和蔬菜。在經濟發展合作總社中全體村民入股,通過務工、分紅等方式分得收入。目前花子村已栽種7棚葡萄、42棚櫻桃、7棚西紅柿、1棚辣椒,玉露香梨樹、桃樹3000多株。同時,花子村在流轉的土地上,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僅2017年,光伏發電產業實現收益近63萬元,這些資金全部用于村集體設施建設、村內公益事業和幫扶深度貧困戶。
        2018年6月,“興縣—蔡家崖”客運列車正式開通。這條客運專線的特別之處是,國家為了助力老區脫貧,特意在貨運線路上開了旅客列車。“嵐縣的土豆,臨縣的紅棗,興縣的小米,走時請帶點老區特產。”一路上,列車員的吆喝聲,吸引著在座的乘客。這條客運列車的開通,讓興縣的紅色旅游又達到了“小高潮”。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康彥紅說:“2018年,蔡家崖的游客量達到40萬人,比上年多10萬人,精準扶貧以來,蔡家崖的游客量已翻了近4倍。”紅色旅游,如今已成為蔡家崖鄉的支柱產業之一。這樣的畫面,在興縣已不足為奇。該縣按照“一鄉一特一園區、一村一品一基地”的思路,整合3億元左右的資金,鼓勵扶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有特色主導產業,每戶有2—3項特色增收產業,如此一來,農民的錢袋子鼓了,生活富了,日子好了,心氣更足了!
        以補齊短板為本,不斷提升脫貧成色
        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興縣一刻未曾停歇,一日不敢懈怠,興縣牢牢樹立“2020年交總賬”的思想,全面盤點脫貧攻堅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照貧困縣摘帽14項指標,全面開展問題“大起底”。
        該縣聚焦幫扶干部和農村群眾政策知曉率低、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易地搬遷入住率低、基礎資料不精準、貧困村環境衛生差等問題,制定了針對性的措施辦法,全力抓好問題整改,切實補齊短板弱項,力爭在11月底前行政村綜合性文化活動場所(地)實現全部完工,12月底前易地搬遷貧困戶全部入住、貧困村退出90個、將貧困發生率降至0.6%以下。
        為了向攻堅深度貧困、如期脫貧摘帽發起最后沖刺,9月17日,興縣召開了百日會戰大會,全縣39名縣級領導、113個縣直單位一把手、17個鄉鎮的黨政正職、34名市派駐村工作隊長,尤其是全縣369個村黨支部書記統統到會。下午6:30,已經是下班時間,縣委常委辦公室依舊燈火通明,大家在加班加點商榷向脫貧攻堅發起最后總攻的新思路。為了讓所有干部都明白做什么、怎么做,縣委先后召開10次常委(擴大)會議,成立了11個重點工作推進組,確定了11方面重點工作,出臺了基礎資料驗收、基礎設施提質、群眾收入保障、幫扶干部培訓考核、鄉村大講堂政策宣講等5個專項行動方案,把脫貧攻堅工作細化分解成一項項具體任務。
          在喬家溝和柳葉溝2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不僅嶄新的樓房氣派,同步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也日漸完善。這里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已全覆蓋,就醫上學、進城務工交通便捷,居民廣場、老年人日間照料場所一應俱全。為了鞏固好脫貧成效,讓貧困戶穩得住,能致富,興縣大力扶持后續產業就業。對搬遷村產業發展堅持做到退耕還林、光伏電站、技能培訓、公益崗位“四個全覆蓋”,對搬遷戶中有勞動能力且自愿的貧困人口進行技能培訓,已培訓五期598人,設置公益性崗位進行就業安置,確保每戶安排一個公益性崗位。
        興縣還著手在縣城柳葉溝集中移民安置點新建以服裝加工為主的扶貧車間,既滿足駐興企業勞保用品需求,也可以解決搬遷戶的就業問題;在縣城草架灣建設“興縣億聯商貿城脫貧就業項目”,可提供4000個長期就業崗位;與興縣云數據呼叫中心等企業簽訂用工協議,滿足興縣“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城區集中安置貧困人口就業需求,真正提升群眾滿意度、認可度及獲得感、幸福感。
        揚帆逐夢,惟有奮楫篤行,不獲全勝,決不收兵。興縣,將以決戰決勝的姿態,雷厲風行、壓緊壓實的工作作風和態度,全力沖刺,確保在脫貧攻堅這場大考中,交出漂亮的“興縣答卷”。
       
          本站編輯:杜瑞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2021
    1. <table id="wrqnm"><strike id="wrqnm"></strike></table>
      <acronym id="wrqnm"><strong id="wrqnm"></strong></acronym>
    2. <tr id="wrqnm"></tr>
    3. <pre id="wrqnm"><label id="wrqnm"><menu id="wrqnm"></menu></label></pre>
      <acronym id="wrqnm"></acronym><pre id="wrqnm"></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