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區人民的懷念(03月11日)
- 訪田家會戰斗舊址(03月07日)
- 小善村抗戰歷史(三-下)(02月28日)
- 小善村抗戰歷史(三-上)(02月27日)
- 小善村抗戰歷史(二)(02月26日)
- 小善村抗戰歷史(一)(02月25日)
- 南下南下(五)(02月21日)
- 南下南下(四)(02月20日)
- 抗日老戰士的心聲(02月19日)
- 南下南下(三)(02月19日)
磧口古鎮
發布日期:2019-03-06 14:26 來源:山西省旅游局網站 作者:編輯

磧口腰鼓
磧口鎮位于晉西呂梁山西麓,黃河之濱,臨縣之南端。磧口鎮是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下轄鎮,地處呂梁山西麓,臨縣城南48公里處,南與柳林縣黃河名鎮孟門鎮相接,東與林家坪鎮相連,北與叢羅峪鎮接壤,西與陜西吳堡縣隔河相望。全鎮面積108.45平方公里。

磧口美景
磧口古為軍事要沖,在明清至民國年間憑黃河水運一躍成為我國北方著名商貿重鎮。西接陜、甘、寧、蒙,東連太原、京、津,為東西經濟、文化之樞紐,享有 "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是晉商發祥地之一。

磧口黃河纖夫
磧口的繁榮緣于大同磧的驚險,大同磧號稱"黃河第二磧",是一段近500米長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難以通行,混濁的黃河水像一頭被惹怒的雄獅--"黃河行船,談磧色變",除了極有膽識的老梢公,幾乎沒有人敢在磧中行船。雄心勃勃的商人們只有"望磧興嘆",極不情愿地將滿船的貨物卸在磧口岸邊,再雇傭馱隊經陸路轉運。

第二磧博浪 王軍 攝

第二磧博浪 王軍攝
于是,磧口成為一種地理上的極限。無論大小、遠近的船筏,一到磧口便意味著水路販運的終結和陸路運輸的開始。而那高高聳立在磧口臥虎山上的黑龍廟,便成了商人們時時企盼的吉祥路標,望著飛檐挑梁的廟宇,商人們長長地松一口氣,終于可以腳踏實地,暫時告別那艱險的黃河水道。

黃河水蝕浮雕
磧口遂成為黃河北干流上水運航道的中轉站,并由此而得名。當時,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由河運而來,到磧口后,轉陸路由騾馬、駱駝運到太原、京、津、漢口等地,回程時,再把當地的物資經磧口轉運到西北。鼎盛時期,磧口碼頭每天來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類服務型店肆300多家。

碼頭

磧口古鎮的山

古鎮最高點-臥虎山黑龍廟

磧口雄獅守望
日復一日,磧口便以"水旱碼頭小都會"的美名傳遍南北,F鎮內有數量豐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建筑,主要有貨棧、票號、當鋪等各類商業性建筑和廟宇、民居、碼頭等,幾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間典型的漕運商貿集鎮的全部類型。

磧口西市街全景

磧口中市街

窯洞
由于古鎮至今還是原始質樸的居民生活形態,所以又有"活著的古鎮"之稱。

院落

院落

石磨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磧口是華北通往延安的主要運輸口岸,當時鎮內建有軍工廠、軍衣廠,為繁榮邊區經濟和解決八路軍、解放軍的物資發揮了重要作用。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東渡黃河夜宿于磧口,后轉到西柏坡指揮了全國解放戰爭,F鎮內保存有毛澤東東渡黃河紀念碑和路居處等。

古鎮挑水女

磧口傘頭秧歌

磧口秧歌
圖片來源:山西省旅游局網站
資料來源:360網站
本站編輯:林子
主辦: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晉ICP備15001143號-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院國投財富廣場4號樓313/314 郵編:100073 電話:010-63395639/63395661 郵箱:sxjs93@163.com